雾气腾腾的舱室里,一包包覆盖着黑炭泥的竹荪菌种在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,静静地抽丝发育……端午前夕,首批菌菇“智慧方舱”在奉化莼湖街道投入使用,用以培养红托竹荪。
“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菌菇培育方舱,将极大提升红托竹荪的产量和经济效益,我们已经在申请相关发明专利。”项目负责人、浙江顺源智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田海波自豪地说。
菌菇“智慧方舱”,外形像集装箱。
红托竹荪是一种高端食用菌,有“雪裙仙子”的美誉,近年来在云南、贵州、海南等地陆续有开展人工培养。
“眼下各地普遍采用林下地覆膜方式来种植,技术粗放,加上环境条件不可控,菌包发育好坏差异很大,导致竹荪种植失败率高,产量低,劳动成本大。”田海波告诉记者,四年前,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与上海市农科院开展合作,探索新的菌包制作技术,研发专用的“智慧方舱”来实现高端菌菇的立体化、高密度种植,终于获得成功。今年,该方舱项目进入实际推广应用阶段。
人工培养的红托竹荪破“蛋”而出。
工人将已培养好的菌包覆盖上黑炭泥,准备送入方舱。
前天,在莼湖塘头周村的生产基地,记者看到,已投放的菌菇“智慧方舱”个头比集装箱略大,叠起来有两层楼高。工人们把一箱箱培养好的竹荪菌包覆上黑炭土,放在舱内的架子上培养。方舱内部装有空调、加湿、通风换气等设备,技术人员可通过舱壁上的液晶屏,实时查看、调节舱内的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参数,保障红托竹荪生长良好。
技术人员查看舱内菌包发育状况。
“红托竹荪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,也很娇气。经过数年研究,我们摸透了它的生长规律,并研发了全新的低能耗设备,用现代技术模拟自然环境,对菌菇生长全过程控制。”田海波说,每个方舱容积约50立方米,可存放约3000个菌包,根据先期的试验结果,一年可养两茬,每个菌包产出200克红托竹荪鲜菇,算下来一个方舱年产量可达五六百公斤。
立体化、高密度培养,大大增加种植效益。
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杏鲍菇生产龙头企业。公司负责人吴海云告诉记者,目前首批10个红托竹荪智慧方舱已经投入使用,预计到8月下旬,第一批红托竹荪就可采收。眼下,红托竹荪鲜菇市场平均售价在每公斤90元上下,也可制成干货销售,都很受欢迎,这样一个方舱年产值可达四五万元,经济效益很可观。
红托竹荪先发育成一只只“蛋”,再破“壳”而出,很是神奇。
目前,顺源农业与莼湖街道合作推进“莼菇智慧方舱”项目,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完成投放300至500只方舱。
“方舱占地仅20多平方米,只要有空地、水电有保障就可运行,农户还可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测,操作也简单。”吴海云说,他们打算以村集体购买方舱、农户租赁生产+公司保底价收购的方式来推广项目,大批量培育红托竹荪,每个方舱能为农户带来1.2万元左右的收入,既增加村集体收益,也能带动一批农户共同富裕。